白沟验光配镜
华高莱斯丨技术要点丨中小城市传统制造产业如何改写命运
原标题: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小城市传统制造产业如何改写命运
图片来源:全景网
目录1寒冬崛起——中小城市的产业振兴之道
2出奇先要守正!中小城市产业逆袭的基本准则
3胜天半子: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惊天豪赌
4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小城市传统制造产业如何改写命运
5重返农业——新要求、新思维、新未来
6太仓攻略
7宁海,一个有“深度”的产业故事
8弗莱堡:中小城市相对资源的绝对胜利——中小城市如何发展康养产业
9新绿引擎,迎风翻盘——三大“兵法”打赢中小城市“绿色动力”逆袭战
10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那些挤入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中小城镇们
11变痛点为爽点,中小城市生物产业逆袭之路
12向天空要发展的逆袭密码——解读中小城市发展通航产业之道
13写给中小城市的一封机器人产业情书
14小城市遇上大科学:大科学时代中小城市的高能进阶之路
15旅游,中小城市产业逆袭的“初始动因”
16小城更要发大声
作者:张天天
关键词:中小城市,产业逆袭,草根产业,丹阳,眼镜产业,技术革新,产品升级,传统制造业
一、草莽英雄草根命,春华秋萎容易衰改革开放春雷乍响之时,众多中小城市起于陇亩,发于草莽,以传统加工制造产业闯出一片天地——义乌的零碎、海宁的皮革、象山的服装、温州的鞋、许昌的假发、白沟的包……从头到脚从吃到穿,只有你想不到的领域,没有无人占领的山头。繁荣的块状经济不仅在南方盛行,也在北方点起星星之火。然而,这类产业往往带有去不掉的“泥土性”——门槛很低,人人可入;同时科技含量低、位处价值链末端、劳动力密集。操持此类产业的草莽英雄们靠便宜打天下,也就必须直面草根产业注定难以长久的天命。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草莽英雄的草根产业,因产业转移的春风而生,也会因产业二次转移的秋风而靡。草莽英雄之所以能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立身之本在于便宜。趁着上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的春风,草莽英雄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迅速发展起了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产业,迎来了产业的辉煌时代。然而历史总有相似的场景重演,今天是东风压倒西风,明天就有东南风压倒东风。昨天凭借廉价劳动力换来的价格优势而崛起的草莽英雄,明天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中被价格更便宜的东南亚割喉。
凡草莽英雄,成王者甚寡而成寇者众——草莽起家的传统制造业存在“价值隔离”,很难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升级到价值链的前端,只能守着制造末端吃饭,直到被掀了饭碗。打个简单的比方,虽然做雨鞋会用到高分子材料,但“雨鞋之都”大概率成不了“高分子之城”。一方面,产业链的前后端之间往往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隔行如隔山。对末端而言,不懂研发除了不能自己搞研发,别的都不影响。另一方面,从价值链末端向前端升级,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投入。对那些靠便宜发家的草莽英雄来说,在经济账算不过来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低端徘徊”。
更何况阎王打仗小鬼遭殃,在中美反复拉锯的贸易战场上,中小城市所依赖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产业往往最容易躺枪。处于价值链末端、靠便宜发家的草莽英雄们原本就盘子小、抗风险能力差,在风大浪急、波诡云谲的经济形势下,一朝翻覆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既然天命难活,中小城市传统制造业是不是就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听天由命定生死?
当然不是!
二、飞蓬亦有乘风日,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命由我不由天”,草莽英雄们能走多远,除了时运,更多的在于自身的能力和选择。传统制造业虽然命途艰险,少受眷顾,但其生死存亡最终还是取决于产业自身是否能真正扼住命运的咽喉,从而扭转劣势,以小搏大。
虽则草莽英雄大多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然而逆天改命青史留名的也不是没有。丹阳正是其中之一。
比起周边的南京、苏州而言,丹阳是个普通身家的小城市,靠“窝棚眼镜厂”起家,既非原材料产地,制造业基础原本也只是平平,却神奇地挺过了洋货冲击和次品风波,在中美贸易摩擦形势严峻的当下,依然保持“世界眼镜之都”的旺盛生命力——据统计,目前丹阳从事眼镜及相关产业的企业仍然保持在2000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万人,年产镜片超4亿副,约占国内市场的75%、国际市场的40%[1];2019年1-6月,丹阳市眼镜出口1.98亿美元,同比增长10.61%,占丹阳市出口总值14.58%,较去年同期占比提升0.76%[2]。
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图片来源:ji.(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官网)
丹阳眼镜产业之所以能够逆天改命,关键在于抓住了传统制造产业的三个痛点:
1、技术为本,自主升级,改写“穷命”
草莽英雄出身贫寒,所操之业也是以便宜为优势。故而赚得第一桶金之后,容易被“穷命”所支配,陷入“低价路线”之中,想方设法通过降低成本来保证收益,能用便宜的绝不用贵的,最终越走越低端,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被更便宜的地方代替。尤其近年来,“穷命”影响下的成本思维越来越难维持草莽英雄们的生存。“国际袜都”大唐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双袜子能赚2毛钱,如今年产袜子超过200亿双、全球占比约三分之一,却只能挣几分钱甚至不挣钱[3]。
从六七十年代的“窝棚眼镜厂”到八十年代迅速建成的第一至第八眼镜厂,丹阳眼镜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钱越赚越多,但归根结底都是普通玻璃镜片为主,技术和产品非常随大流。如果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仅靠便宜量大,丹阳恐怕早就消失在眼镜产业版图上了。
早期丹阳眼镜市场,图片来源:丹阳眼镜风尚小镇
然而,丹阳并没有在“穷命”支配之下选择“差不多就行,靠便宜稳赢”的山寨路线,而是逆流向上,通过多层面的技术升级,精益求精,通过产业水平的持续提升,主宰自己的命运。
先是通过技术革新升级产品。1992年,赴德国参加国际眼镜展的丹阳眼镜人看到了树脂镜片的巨大潜力,决心率先在国内搞树脂镜片。1992年,由“窝棚眼镜厂”里出身的资深镜片技术工人许生炎带领五六个人,组成光学薄膜技术研发小组,专攻树脂镜片光学薄膜技术。当时薄膜技术多用于军方,民用领域极少接触。在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经过生产一线多年锤炼的许生炎带领团队20多天连续作战,终于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90年代中期,树脂镜片加膜加硬技术在丹阳投产,并逐渐在全国实现了全品化覆盖。这项技术的自主突破和成功产业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丹阳产加膜加硬树脂镜片一时间成为可居奇货,全国销售商纷至沓来,“一镜难求”,从此奠定了丹阳在“眼镜江湖”上的领袖地位。
已经60岁的许生炎,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他说眼镜研发工作是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也是他惟一的爱好。图片来源
之后通过技术教育培养匠人。眼镜是一个很难完全机械化作业的产业。虽然生产工具日益进步,但合模、原料注入等关键流程的精细化操作和质量控制依然要靠技术工人的经验[注:合模,将制造镜片用的上下两块玻璃模具合在一起]。为了保持眼镜产业的生命力,丹阳在近40年“工厂即学堂”的野路子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后,开始探索向现代化、专业化的产业技术教育升级。
2011年,由丹阳政府、丹阳眼镜行业龙头企业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在丹阳师范学校专门开设眼视光专业。眼视光作为镇江高专第一批校企合作专业,最大优势在于产业技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一方面,行业知名企业和产业组织深度参与学科建设,保障产业教育不脱离市场轨道。在建立之初,眼视光专业的5位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有3位丹阳知名的眼镜制造企业负责人和1位国家眼镜检测中心工程师;并且,邀请相关产业的资深一线员工参与教学,组成“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实战型导师团队。另一方面,专业教育的内容根据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调整。除了眼镜设计研发、部件制造、验配营销等基本功之外,为了适应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眼视光康复保健需求,镇江高专眼视光专业近两年与镇江康复眼科医院、武警江苏省总院(眼视光中心)等眼视光医疗机构合作,培养视力康复领域专业人才。
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教育,为丹阳眼镜产业持续升级培养出核心的技术人才竞争力。江苏美乐集团董事长王翔宇指出,丹阳工厂“产品的A级率可以达到90%以上。有些公司按照这个标准A级率只能做到60%到70%[4]。”
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创新,技术教育助力人才升级,帮助丹阳逆转了“穷命”,避免丹阳眼镜产业走入“低价竞争”的绝境。
2、严格监管,强化自律,逆转“贱命”
草莽英雄们起家之时,无一例外都会经历野蛮生长、无序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中,产业内部缺乏市场道德,恶性竞争和相互倾轧极为常见,同行血拼,命如草芥。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一旦长期陷入混战,参战各方必然“尸横遍野”,无一幸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丹阳,刚凭树脂镜片蹿红,就在大量眼镜企业为降成本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横行的尴尬中遭遇低谷。时值打假风潮席卷全国,丹阳正中枪口。1995年,央视曝光丹阳眼镜在国家眼镜质量监督抽查活动中市场抽查合格率为零,1996年,丹阳眼镜被列入国家重点整治名单,名声彻底坏掉。
逃过了“穷命”却没躲过“贱命”。痛定思痛之下,为扭转自身命运,丹阳眼镜企业与政府合作,构建质检平台和行业协会两大市场管理媒介,分三步走,严格监督,强化自律。
第一步,政府出手,铁腕控质量,挽回声誉。1995年底,丹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设立了专门的眼镜检验室,从生产源头和市场流通两个环节共同发力,标本兼治:既强化市场质检,降低次品在市场流通的可能性;又通过监督生产企业提升自检意识和水平,从根本上提升产品质量合格率。经过三年努力,1998年,丹阳眼镜市场完成整治,并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经过央视的正面报道,产业声誉得以恢复。2006年,丹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获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授权,升级为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机构权威性的升级,意味着对丹阳眼镜市场的质量监管更加强势。对于如今在经济低潮期留住消费者的信任极为重要。
第二步,企业自救,密针织经纬,引导秩序。1999年,丹阳眼镜行业泰斗、万新光学董事长汤龙保发起成立丹阳眼镜商会。商会以沟通协调为主,“做政府需要做,但因对行业不了解需要商会配合去做的;做行业需要做,但是必须有组织协调起来才能做的;做企业需要做,但单个企业想做做不了的”[5]。从最初的几十家成员单位发展到如今200余家会员企业,丹阳眼镜商会已经几乎覆盖了丹阳眼镜行业的骨干力量,与政府一起,成为抑制无序竞争、协调地区产业秩序的“第三只手”。2014年,在丹阳眼镜商会的全力攻坚之下,“丹阳眼镜”经过长达7年的申请,终于获批集体商标,为此后企业自发打假提供了依据。
第三步,制定标准,反向督促产业自我约束。成为标准制定者不仅意味着掌握行业话语权,更意味着同时要成为标准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于产业本身而言,也是一种强力的自我约束。2017年3月,在丹阳商会的大力推动下,丹阳眼镜行业的第一个团体标准发布——《近视太阳镜》团体标准;2018年,丹阳商会联合旗下企业作为“国家第二批团体标准试点”,开始“非球面镜片团体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2019年3月,丹阳成为到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眼镜验配服务分技术委员会所在地,以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主体,承担眼镜验配服务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随着“丹阳标准”的不断深入推进,产业秩序的自我约束也变得有标准、有动力。
现如今,政府层面对于产品质量的监管日趋严格,更需要强化的是行业自律。尤其许昌这类北方中小城市,相对于苏浙闽粤这类民营经济长期活跃、行业自律组织相对健全的地区,更需要加强产业内部自发监管,从而避免因“自毁长城”而走向倾覆。
3、提升形象,吸纳新人,挽救“短命”
除了无序竞争而导致的内部崩溃,草莽英雄也往往因为“朝秦暮楚”而“短命”。传统制造业往往门类基础,且位处价值链末端,名微利薄,不受待见。不仅外行不待见,行业内自轻者也不罕见;相当一部分从前是工人如今是老板的从业者不愿坚守,从小沐浴改革春风志存高远的年轻人也更愿意投身前沿朝阳产业。因此,赚足第一桶金之后改行易帜者众,从一而终坚守本业者寡,造成了大量的“短命”英雄,风光一时又很快湮灭。温州部分鞋企在主业之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投资理财,玩起了资本运作,在当前资本市场不甚乐观的情况下,给自身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压力。
为了延长眼镜产业寿命,丹阳着力提升自身产业形象,吸引年轻人投入传统产业,通过时尚化升级,强化产业自豪感和市场认可度,维持产业活力。
01、发展时尚旅游,提升产业形象
旅游是传播产业和城市形象最经济、最实用的手段。事实上,大多数偏向消费段的传统制造产业都有发展旅游的可能。通过前店后厂的形式减少中间环节,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性价比,增强地缘消费者前往游购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的就地转化,强化品牌与地域的结合度。
如今丹阳“配镜游”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周边城市消费者利用周末时间,乘高铁到丹阳,在心仪的眼镜店里配镜片,利用剩余的时间在城市其他地方逛一逛。2018年国庆期间,仅丹阳眼镜城一地,就接待“配镜游”消费者超过14万人[6]。
五一期间,丹阳眼镜城掀起了配镜狂潮,市场销售持续火爆,图片来源:丹阳眼镜风尚小镇
中小城市发展传统制造业相关旅游,往往将建设大型专业市场作为必选武器。这一点上,丹阳并不能免俗——2006和2014年,中国丹阳眼镜城和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先后开业,作为眼镜商贸旅游的核心磁极。但除此之外,为了强化核心磁极的吸引力,2016年,丹阳在国际眼镜城内用1800㎡的空间,打造了中国首个眼镜主题博物馆。通过科技化的媒体互动体验和近300件文物级眼镜相关展品,以趣味化的方式,让游客了解丹阳产业的前世今生[7]。相比于工厂参观的距离感和模式化,博物馆这种形式更容易让游客在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接受产业信息的传播。
除了丰富旅游磁极,丹阳还想出一个绝妙的注意——把眼镜打造成为“旅游纪念品”。如果眼镜只是普通日用品,未必人人都需要,但如果眼镜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就有可能在最广泛的消费者中形成认同。2016年,丹阳眼镜入选“江苏旅游必购商品”,2018年入选江苏“百佳”特色旅游商品。这种旅游化的产品推广,极大地拓展了丹阳眼镜产业的影响力。
02、发力时尚营销,吸引新鲜血液
传统制造业本身的确对年轻一代吸引力有限,但是传统制造产业与新领域、新趋势的结合,往往能能够吸引年轻人大展拳脚。
全新的丹阳国际眼镜城,图片来源:丹阳眼镜风尚小镇
在丹阳,怎么做眼镜可能由资深的技术工人说了算,但在互联网时代之下怎么卖眼镜,已经由“镜二代”掌握了话语权。
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的美乐集团80后董事长王翔宇和毕业于牛津大学妹妹王盼盼,凭借对新消费人群和趋势的把握,将继承家业变成了“创业”。2015年,在兄妹二人主持下,美乐集团视悦光学进驻C2M柔性制造电商平台——必要商城,开启了企业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的新模式。网络化的营销反向影响了美乐的生产模式,在传统的大批量生产之外,开始“一单一品”的定制化模式。从之前一味追求国际大牌感的产品路线,转向针对中国消费者面部特征和佩戴偏好的产品研发。模式的转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动力,如今,美乐集团电商部年产值数千万,预计今年破亿[8]。
美乐兄妹这样的新一代从业者在丹阳并非孤例。据2018年8月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丹阳眼镜行业的经营性网站、网店达1007家,全球线上销售额超25亿元;而线上营销渠道主要由年轻人承担[9]。
三、结语湮灭于历史的草莽英雄大多屈服于自己,而成功活到现在的往往有相似的决心——“天命不眷路难行,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有像丹阳这样勇于修正自我,跟“穷命”、“贱命”、“短命”抗争到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逐浪前行!
参考资料
[1]《中国·丹阳眼镜指数2018年指数运行报告》,中国发展网,2019年02月01日
高标签][2]《丹阳市2019年1-6月眼镜外贸数据》,丹阳市眼镜商会,2019年08月05日
高标签][3]《浙江民企形态嬗变:从“块状经济”到“塔式经济体”》,新华网
,2019年05月11日
[4]《中国80%以上、全世界50%以上的眼镜片都是这里生产的》,中国眼镜网,
,2019年07月11日
[5]《丹阳市眼镜商会概况》,丹阳市眼镜商会,2017年01月18日
高标签][6]《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国庆“配镜游”游客突破14万人》,江苏特色小镇官方网络平台,2018年10月11日
高标签][7]《中国眼镜博物馆在江苏丹阳开馆,可体验“虚拟配镜”》,澎湃新闻
高标签][8]《中国80%以上、全世界50%以上的眼镜片都是这里生产的》,中国眼镜网,2019年07月11日
高标签][9]《世界最大眼镜生产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眼镜网,2019年03月17日
高标签]华高莱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权必究。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